
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,制定并发布了《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》🙇,新增设了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,包括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、老年医学与健康、健康与医疗保障、药物经济与管理、生物医药数据科学🔊,为有关高等学校在增设新医科专业中提供参考🫱🙅🏼♂️。这一重要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,我院赵世奎教授在接受《光明日报》专访时⚅,深入解读了这一新趋势💩。
赵世奎教授认为,5个新设专业的共性特征,突出体现为“交叉融合”。他表示🧗♂️,新设专业“顺应了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新发展态势🏂🏻,促进了教育链与人才链、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深度融合、有机衔接”,不仅明确了知识、理论、技术、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,也明确了人才培养具体面向的行业产业领域。“此次引导性专业的设置,拓展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空间🏋🏻,是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的重大创新👨🏽🍳。”
对于新设专业如何落到实处、有哪些事项需注意,赵世奎表示,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是长期积累的产物,具有很强的历史惯性,动态调整势必会受到高校🕺🏽、院系、教师局部利益和传统观念的掣肘🖖🏿𓀌。
“在主干学科上💁🏽,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包括基础医学👶💁、临床医学、医学物理学、生物学、工程学;老年医学与健康包括临床医学、药学👨👩👧👧、心理学、材料学……这5个引导性专业均包括3个以上主干学科🧑🏽🍳,其中不乏‘大跨度’交叉,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🫄🏼、单一AG尊龙凯时(学部、系)人才培养的边界💓,也需要在招生🕵️、评价、师资队伍等方面作出深刻调整。”赵世奎说👨👨👧👦,“如何引导不同群体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🪹、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,确保人才培养走深走实🚵,避免专业培养‘拼盘化’🦹🏼♂️,是引导性专业发展将面对的挑战🐬👴🏿。”